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8节 (第4/4页)
郑珣也不多解释,两人沐浴过后就歇下了。 *** 雪才晴了两日,又下了起来。每天往厨房跑一趟成为楚歌解闷的乐趣之一,她觉得厨房炒出来的菜容易冷掉,还是火锅吃着暖胃热乎。厨房的三位师傅巴不得公主吃火锅,这样他们也能分一杯羹,所以在公主的指导下,做的高汤锅底也越来越有麻辣火锅的样子了,楚歌感动得一塌糊涂,古人都是这样一点即通的吗?脑袋真好使。 她在家享受火锅的同时,也不忘给郑珣送一份过去,最后还是嫌麻烦,干脆直接拨了一位掌勺师傅过去,到州牧府的厨房给郑珣做火锅,要是火锅吃腻了,还可以做点别的菜。 州牧府的官员对公主堂而皇之给驸马开小灶的举动真是热眶满盈,尤其是当他们吃着州牧府的师傅做出来的饭菜,再看着州牧大人那一锅香飘飘、油光水亮的小火锅时,这种失落,非一言能蔽之的。 郑珣实在不习惯吃饭的时候被一群人盯着,尤其盯着他的人还是一群仿佛三个月没吃肉的汉子。 “诸位若是不嫌弃,也可尝尝公主按照古籍命人做出来的火锅。” 原来是公主的杰作!州牧府的官员学着郑珣一边涮羊肉牛肉,一边吃得连形象也不顾了,他们恨不得连舌头也吞下去! 不愧是博姬公主,居然连这么好吃的火锅都知道!州牧大人真有福气,他们好羡慕嫉妒恨! 七八个人几乎把小小的一锅涮羊肉牛肉吃得一丁点儿也不剩,这口汤锅实在太小了,他们没吃够…… 于是第二天,那些听说了火锅如何美味的官员们来到州牧府坐班,想的第一件事就是中午的那顿火锅,好不容易捱到中午,办公手脚都冰冷的他们和州牧大人吃了火锅后,又精神焕发起来。 其中不乏有官员想套出制作火锅的配方,怎耐公主府的大厨嘴巴紧得很,坚决不说火锅是怎么做的,这其中又以李郡守最是嘴馋。他也曾让家里的厨子做火锅,可做出来的味道怎么也不如公主府的厨子做出来的入味,总觉得少了点儿什么,吃得不够尽兴。 郑珣知道他们的心思,他忽然觉得这也不失为一个让公主府扬名的机会,所以他暗中叮嘱了那位师傅,无论如何不能告诉别人火锅的配方。 在楚歌的指点下,公主府的两位师傅又相继做出了麻辣火锅、鸳鸯火锅,涮的菜色也是越发的丰富多彩,直把州牧府的官员馋得不行,一些轮休的官员闻风赶来,就是为了尝一尝传说中的火锅,导致州牧府有很长一段时间都非常热闹。 楚歌对此一无所知,她只是为了解口腹之欲,每天吃火锅不亦乐乎,最后公主府火锅的盛名在源州的官员们口中口口相传,一直传到了宣威将军龚壮的耳朵里。 ☆、第二十三章 休沐那天,楚歌和郑珣用过了早膳,郑珣就到书房了。 张朝恩踩着点来白芷园,给楚歌念了一长串回京的礼单。楚歌听完后,用和郑珣商量好的话,像模像样的在张朝恩准备的礼单上添了几件礼物,这件事就算是定下了。 距离回京启程只剩下二十多天了,楚歌也不能再偷懒了,该准备的东西她都得心里有数。虽说只是回京过年,也待不了多长时间,可楚歌觉得还是得认真对待,于是原本简单的过年,被楚歌弄得跟搬家似的。 三烟估摸着那些行李至少得有二十几车,楚歌甚至把厨房的一位掌勺师傅列在了跟随人员的名单中,理由是要是她路上想吃火锅,还能让师傅做。 三烟清楚的看到张大总管的脸明显的抽搐了一下,楚歌好像没发现张大总管的异样,跟他讨论完随行人员的名单、随车的行李物品和此次的行程沿途留宿的驿站等,一一确认了之后,楚歌问了一句回京之后住哪里。 张朝恩表示自己也不知道,这得回京之后听皇帝的安排。楚歌就不再追问,然后关心的询问张朝恩的伤势怎么样了,于氏伺候得如何。 张朝恩先是感谢了楚歌的关心,才说他的伤好多了,于氏伺候得尽心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