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明_第368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68节 (第2/3页)

是张道涵已经将近七十岁。七十岁对于大明朝廷官员而言,并不算老,还属于当任之年。但是,荆州高层的工作压力比朝廷大得多,不仅需要应付堆积如山的案牍,还需要经常深入地方查探民情,七十岁已经显得有点老。

    即便张道涵精力再旺盛,最多干到七十五岁,五年之后,中书府令由谁接任?

    细究荆州中书府各高官,除了朱之瑜、郭铭彦,还有谁有傲人的经历和崇高的声望?

    也就是说,将来的中书府令不是朱之瑜就是郭铭彦。林纯鸿究竟会从两人中挑选哪个,目前谁也说不清楚。

    当各路人马纷纷猜测荆州官场变动对自己的利弊时,林纯鸿似乎有意淡化官场轮调的冲击,在大明掀起了一股更大的风浪。

    第六百八十一章 恩科取士

    “交趾、广南之土地、山林、矿藏,皆属大明皇帝,所有良田,唯有对大明皇帝忠心之人,才有资格耕种……”

    大明皇宫内,朱由检正在读奏章,他觉得这句话非常顺眼,读了一遍又一遍。

    这句话,来源于马世奇、钱祚徵的联名奏章。

    早在交趾、广南平叛令下达之前,林纯鸿在朝廷备案,得到了朱由检的默许。后来,马世奇、钱祚徵被林纯鸿任命为交趾、广南布政使,由杨一仁上奏朱由检,建议朝廷认可。

    朱由检犹豫不决,后在杨嗣昌的力劝之下,终于追认。

    既然马世奇、钱祚徵是朝廷任命的布政使,当然有了上奏之权。奉林纯鸿之命,马世奇、钱祚徵将征服、治理交趾、广南的方略,实施过程一一上奏,供皇帝陛下阅览。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朱由检读着奏章,忽然想起了这句话,觉得林纯鸿对交趾、广南的治理,可列为践行这句话最经典的实例。

    不过,当朱由检继续往下读,却变了脸色,马世奇、钱祚徵建议,今年由礼部在交趾、广南特设恩科,收取交趾、广南士子之心。

    马世奇、钱祚徵还建议,交趾、广南士子中举或中进士后,可至大明任何一处任职,一应待遇皆如大明人。

    加恩科,接纳交趾、广南士子,这些都不是问题,朱由检也想收交趾、广南士子的心,毕竟,交趾、广南名誉上还是属于他嘛。

    朱由检所不解的是,林纯鸿早已将大明的官制破坏得不成模样,为什么忽然又想起了科举这条路?

    在大明登科,对交趾、广南士子而言,固然是几辈子的荣耀,可这份荣耀哪里比得上在交趾、广南或者荆州控制范围内掌握权力?

    朱由检想不通,就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内阁,让内阁票拟,希望杨嗣昌能琢磨明白林纯鸿的目的。

    杨嗣昌并未立即票拟,反而票拟了一份命令,要求交趾、广南布政使提供户口、土地统计数字,并如同广西一般向朝廷纳税。

    这个要求并不过分,毕竟,林纯鸿打着皇帝陛下的旗号出兵,又宣称,土地都属于皇帝陛下。既然是皇帝陛下的,那总该纳税吧?

    朱由检收到这份票拟后,一眼就看出杨嗣昌想与林纯鸿做交换,以纳税换取朝廷在交趾、广南开科取士。

    朱由检大惊,立即将杨嗣昌唤来,说道:“开科取士,乃朝廷大典,此事宜早做决定。至于纳税,现在不急着做决定。”

    朱由检出于皇帝的脸面,将话说得隐晦,无非表明,现在好不容易看到林纯鸿有向朝廷靠拢的迹象,不必为了一年几十万圆又起纷争。

    杨嗣昌心里明白,断然道:“一码事归一码?一码事,交趾、广南的税一定要缴,往后,吕宋、爪哇的税也要缴。”

    交趾?广南?吕宋?爪哇?

    朱由检被杨嗣昌的强硬弄得一愣一愣的,一时竟说不出话来。

    杨嗣昌接着说道:“户部下设理商司,架构基本完成,各使司、各府、各县,都设立了理商相关机构,既然已经详细登记大明各地工坊及商户,就应该按照登记征收商税,不如赋予理商司征收商税之权。”

    这话说得更加不靠谱,朝廷要是能把长江以南的税收收上来,至于沦落到这种地步?

    不过,正是由于这等不靠谱的话,最终让朱由检明白:既然林纯鸿繆力侵蚀大明中枢的权力,与其被动地等待,还不如主动出击,将朝廷改造为合乎时代要求的朝廷,最终融合荆州团体。

    朱由检也琢磨过,自从他登基以来,看起来权力很大,凡事一言而决,事实上,留在他手头的权力小得很。任何圣旨,只要群臣们不认可,就绝对出不了宫城,最终成为一纸虚文。

    若是群臣们能把事情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