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71节 (第5/6页)
的赵匡胤以强烈的震撼,更令他懂得了什么叫“狭路相逢勇者胜。”也许,在这样的凶险之地作战,需要的正是父亲当年那样的决心和勇气。 而后蜀皇帝孟昶也决定给为自己卖命的将士们更多的决心和勇气。他派出特使,带着大量金银珠宝前往军营犒劳众将。生死关头,孟昶当然分得清孰轻孰重。他很会享受生活,连自己的小便器也镶满珠宝,精美无比。但正值用人之际,他同样不惜下足血本。 后蜀军营内,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从没见过这么多金银的士兵们眼睛都红了。他们发疯般涌向发放赏金的官员,“万岁”之声响彻山谷。 远处的山头上,赵匡胤冷冷地看着这一切。这就是区别。这是久经战阵的精锐之师和外强中干的乌合之众的区别。也是真正懂得战争精髓的统帅和侥幸获胜的二流将领之间的区别。他绝不会在胜负未分之时就这样肆意挥霍,让自己的士兵都成为暴发户。他的军队,也绝不会在长官面前毫不顾忌自己的尊严。 “听说皇上对战事进展很不满意?”向训惶恐地问面无表情的赵匡胤。论资历、官阶,向训、王景都远在赵匡胤之上。但赵匡胤代表的是皇帝,这种时候,谁都会敬他三分。赵匡胤转过身,看着两位神色紧张的统帅,拱手道:“二位大人无需忧虑。在下看来,不仅凤州可取,且关西四州之地,也不在话下。” 二人愕然。他们没想到,这赵匡胤在前线探查了不过短短数天,便下了这样乐观的判断。“赵将军可有破敌之策?”王景问。 赵匡胤微微一笑。“所谓法有定论,兵无常形。我在这里纸上谈兵,坐而论道,不敢妄提破敌之策。两位大人都是久经战阵的沙场宿将,顺势而为,相机而动,定能应对自如。不过,在下看这支蜀军,骄横而不持重,日久必然生变。对付这支蜀军,在下有八个字赠给两位大人。”赵匡胤看着密如蛛网的敌军营盘,眼神间掠过一丝凌厉的杀气:“以治待乱,以静待哗!” 天高云淡,远山苍茫。三人的身影,在瑟瑟秋风之中显得格外高大。 御书房内,柴荣饶有兴致地看着风尘仆仆的赵匡胤。“刚才你说凤州、秦州可取。何以这样认为?”听完赵匡胤的报告,柴荣问。“臣敢下这样的判断,理由有三。”赵匡胤镇定自若,侃侃而谈。“其一,我观蜀军,首战获胜之后,骄横狂妄,轻敌自大;而我军虽败,但主力未失,士气仍在。此消彼长,战机自然会慢慢显现。”柴荣赞许地点了点头。 “其二,我军粮草转运固然困难,但蜀军更为艰难。敌军粮草辎重需翻越秦岭,长途跋涉,难以持久。是以,我军此时千万不可急躁,因为敌军会比我军更急。急则生变,蜀军一旦盲动,定然露出破绽。”柴荣微微一笑,颌首称是。 “其三,蜀军主力虽然号称精锐,但十年未经战阵,远不如我军将士经验丰富,更缺乏韧性。臣敢断言,如果发生恶战,先崩溃的一定是蜀军!” 柴荣听完,抚掌大笑:“听了爱卿一席话。朕心中无忧矣!即刻传诏给向训、王景,不用在乎一战之得失,也不用在乎耗时多少,不夺下关西四州,朕绝不收兵!” 整个关中平原,由东向西,运送粮草辎重的队伍连绵不绝。柴荣下定决心,全力支持关西战事。正如赵匡胤预料的那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蜀军的补给愈发困难。进入九月,秋雨连绵,出川山道上,道路更加泥泞难行,蜀军的补给遇到了大麻烦。 李廷珪等人坐不住了,不断派出军队挑战,企图和后周军尽快决战。有了皇帝的全力支持,向训、王景此时却不急不躁,安如泰山。不久,王景看准机会,突然出击,把前来挑衅的蜀军一举击溃,捕获将校三百余人。一战得手,后周军队又迅速退回营寨,严防死守,闭门不出。 现在轮到后蜀皇帝孟昶着急了。北汉、南唐两国看来都是不讲诚信的大忽悠,表面上好话说尽,承诺一定尽快出兵相助,结果到现在也没有动静。前方则不断传来粮草告急,士气低落的坏消息,似乎战局的主动权正在从自己手中滑走。孟昶再次派出钦差大臣,命武泰节度使伊审徵前往督战,严令军队主动进攻,尽快击溃后周军队。 眼见皇帝这次带来的不是金银、美酒,而是措辞严厉的进攻命令,李廷珪、高彦俦只好硬着头皮策划一次足以击败对手的攻势。经过一夜的紧急商议,李廷珪想出了一个分进合击的计策:派遣先锋都指挥使李进率兵进占凤州以西的马岭关(今陕西凤县西),又遣一支奇兵出斜谷(今陕西眉县西南)进屯白涧(今陕西凤县东北白石铺);同时令部将王峦率五千精兵从唐仓镇(今陕西凤县东北唐藏镇)秘密出击,直扑黄花谷(今陕西凤县东北),抄袭后周军队的粮道。在李廷珪、高彦俦看来,这是一个堪称完美的进攻计划。一旦王峦得手,周军粮道断绝,必然大乱。那时再分路合击之,必能将周军围歼于秦岭之下。 只可惜,他们的对手是经验丰富的王景。王景早已派出大批细作潜伏于各个隘口要道,蜀军的调动尽在眼中。听完部下的报告,王景对向训笑道:“没想到李廷珪的胃口这么大,竟然企图断我后路,包抄我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