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601节 (第2/3页)
有问题的。 一句简单的“农耕文明的发展程度还不够高,无法对草原文明形成绝对压倒性的优势”,也是不能解释所有问题的。 野蛮战胜文明,并不是必然,而是无奈。 在李从璟看来,这个原因其实再简单不过。 中国的文明的确很先进,但中国的军事,并没有达到与先进文明相对应的高度。 中国文明的先进,在经济,在文化,在政治,甚至在百业百工在所有方面——唯独,不在军事。 手中拿的,仍然是刀枪,胯下骑的,仍然是战马,身上穿的,依然是甲胄,战阵依仗的,依然是弓弩,居而坚守的,依然是城池,执掌万千兵马的,仍然是一个个大老粗——某些时候,甚至是比大老粗还不如的纯粹文人。 明清与汉朝,近两千年过去,可有本质区别? 中国对草原,可有绝对优势? 没有。 论文章,从骈四俪六,到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历经蜕变。 论体制,从封建井田,到汉唐郡县,到明清行省,历经蜕变。 论保家卫国的最根本力量,军事思想,军队建设,实无建树。 中国不发展军事文明。 偶有改变,也是大敌当前,苦着脸不得已做出应对。 从无主动追求进步的。 唯一的明朝火枪火炮,还是建立在元朝的基础上,并且很快销声匿迹。 如是,草原人弓马娴熟,善骑射,而彪悍轻死,一朝成势,中国不能挡也。 中国的军事文明既然不比草原先进,将士素质又赶不上“穷山恶水”的刁民,最为依仗的军事物资——战马,更是拍马赶不上,如此,沙场之争,焉能不败? 河西、西域之战,是李从璟提升大唐军事文明——软实力与硬实力的一大试验场。与庞大的大唐军事文明相比,“闪电战”的战术,不过就是大海中的一朵浪花而已。 李从璟也知道,要提高大唐的军事文明,仅靠这些还不够,最为重要的一点,还得保持大唐帝国的侵略性。 刀不用了生锈,粮不吃会生霉,军队不用自然要腐坏。 战争,需要精益求精。 发展军事文明,永无止境。 第934章 独在异乡为异客,何处是家有家人(四) 等着别人打上门,自然只有挨打的份。 心里想的,也只会是如何渡过眼前劫难。 拿着刀枪走出门,才能是去打别人。 心里想的,自然也就是如何提升实力,好赢得一场场战斗。 不变强就变弱,而生存之道总是弱肉强食。 强大是强大者的通行证,弱小是弱小者的墓志铭。 山东六国都被秦国灭了,为何还有人在满嘴仁义道德幻想和平? 天下大争,从未停止。 “大唐的和平不靠仁义道德,靠强大的大唐禁军。”李从璟摸着第五姑娘的小脑袋,笑容温和像是窗外的秋阳,“人人都说打江山而后守江山,朕不守江山,朕会一直打江山。” “虎狼之君!”第五姑娘跪坐在旁,给李从璟斟好茶,皱着小巧的鼻子打趣一句。 “虎狼之君,守成之君,亡国之君,多少朝代就是这样走过来的?”李从璟把茶碗递到嘴边,吹了吹热气,动作略微一顿,“朕宁愿我大唐往后的君王,都是虎狼之君,而不要渐渐沦落为守成之君、亡国之君!” …… 傍晚的夕阳缓缓沉向山峦,带着一股迫切的意味,一如远行归家的游子,急着要去叩开熟悉的柴扉,晚风从山岗上吹下来,已是带着直入骨髓的冷意,吴生不由自主紧了紧衣领,在马背上左右看了看,前后都是低着脑袋行军的回鹘战士,从他们冷山冷石一样的表情中,很难去揣度他们此刻心中的想法。 “今日赶不到了,就在此处扎营。”身前的部落老酋长传回了上峰指令,带着几分无奈,“本想趁夜赶至甘州城,但这野外的唐军游骑太多,夜里行军多有危险。” 身周的回鹘勇士停下脚步,经验老到的人勘察宿营场地,呼喝着开始分派任务,勇士们陆续下了马,人群逐渐散开,没有分到任务的人,解开驮马上的行囊,准备搭建帐篷,也有人仰头灌着水囊,顺便看几眼周围的地势。 这是一处山坳,周围的林木稀稀落落,裸露的岩石随处可见,山风摇曳着落了叶的树枝,轻微的呼呼声说不上如泣如诉,倒是近似亲人在耳畔的低语,吴生没来由的有些头疼,尤其是听到队伍后面绵羊的叫唤声,总觉得心绪不宁。 “吴郎,你没事吧?”相熟的回鹘战士见吴生面色苍白,凑过来关切的问。 吴生摇摇头,没有去直视对方的眼睛,“无妨,大抵是西风太冷了些。” 他牵马穿过喧闹的人群,微微低着头走到队伍后面。把马拴好,顺着山坡攀上几步,坐上一块凸起的石头。望着山前热闹忙碌的千百回鹘战士,吴生想要长舒一口气赶走一日的疲惫,却怎么也吐不出这口气。 从部落出来,原先的百人小队汇合了其它队伍,行军队列变得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