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14节 (第2/2页)
想来赵佶也发现,封高方平为妙言直学士的话,学士似乎就没有低品的。一个16岁的顽皮小孩,连面都没见过,这么封官也太夸张了。 但与此同时,赵佶还直接在朝上给吏部下令:限期年底,必须把小高这种妙人选入流内官任用。 这样一来,击碎朝中眼镜无数,也就是说高方平会于17岁之际,正是出任实缺,这已经破了大宋的记录了。官家不限定期限的话,高方平就只能领俸禄,吏部可以永远以不适合为由,不启用高方平,养着这么一个闲散官员就行。 事实上张叔夜也觉得那小子做个闲散人员就很不错,流氓做官有些不成体统。但官家愣是要这么干,张叔夜却也没有反对,他认为高方平出实缺总比尸位素餐的人要好些,反正实缺就有这些,高方平不上其他人就要上,或许是个书呆子上去,或许是个大棒槌上去搞的一塌糊涂。那就不如让小高试试。 于是就形成了另外的潮流,赵党和蔡党都异口同声的说“使不得”,16岁的黄口小子出任差遣太过儿戏,没经验会闯祸云云。但张叔夜则逆流而上,说是小高想法较多,虽然缺少经验,心性还不稳,但是尝试一下也问题不大。 老张照样引经据典的说了许多大宋的神童什么的,总之一句话,别看年纪小就以为人家不行。此后常维那个在吏部做小官的侄子,也照本宣科的念了一下高方平的档案。 既然有人给赵佶找到了理由,赵佶说了句“就这么定了”,便离开了朝堂…… 今个一大早就有人来叫高方平,说是梁中书召见。 来至留守府公房,因为这里是正式场合,高方平规规矩矩的见礼:“下官高方平,参见留守相公。” “呵呵,不必多礼,快坐下。”梁中书和气的笑着,放下了手里的文书,漫不经心的道:“贤侄可愿意听老夫一句?” 高方平赶忙道:“留守相公请说,方平候教。” 梁中书叹息道:“如你现在这般的继续挥霍才华可不好,听你梁世伯一句劝,读书方为正道,你为人机灵,心有正气,又忧心于国事。你年纪轻轻便以获得了皇帝赏识,即将选入实缺。这样的条件和机会如若不抓住,实在太可惜。记得多读书,将来踏踏实实的考个进士出身,须知不经历这步,在我朝想登入青云是几乎不可能的。” 高方平一阵头晕,也不知道梁希玟是怎么和他说的,怎么看老梁怎么像是选女婿的模样。 老梁也是很有分寸很懂事的人,这种问题适当的提点了一句便不再说了。转而和高方平讨论起了大名县的县治问题。 眼见他手边漫不经心的翻阅着一本册子,乃是大名县的刑狱记录。 高方平心里有数,梁中书触角灵敏不用怀疑。通过梁希玟传话黑铁匠事件,他已然预感到了这个事的严重性。以他的政治智慧而言,目下如此混乱的朝局,就是不从爱国的角度,也绝对不敢摊上这么一堆事的。 “本府对一事略有奇怪,为何我北京匠人在消失,而大名县上报的文册中却无与之对应的刑狱记录?小高少年英雄,机灵聪慧,能为老夫解疑惑吗?”梁中书故意道。 这已经是他在表明要甩清了,高方平躬身道:“下官会把此事查明,为留守相公解惑。” “给事郎虽为散官,但平日有诸多的私事要忙,所以不必过急,空闲时候慢慢查即可。你可明白老夫之意思?”梁中书呵呵笑道。 这是在要求给他时间慢慢的撇清这事,高方平抱拳道:“好教留守相公得知,方平虽食君之禄,然则私心很重,先天下之乐而乐,后天下之忧而忧,乃是下官的一贯原则,只有自己的事忙完了才,有空帮忙。” “孺子可教。可你把范希文的词句这样乱改乱用真的好吗?”梁中书有些哭笑不得,心里对这小子是越来越满意了。那是一种又爱又头疼又忌讳的复杂心态。 “如若没有其余事,下官告退了?”高方平嘿嘿笑道。 “去吧。”梁中书摆手,却想想又道:“别在殴打老夫的女儿,梁世伯这里好说,可你蔡姨那边,你就自求多福了。” @#¥ 高方平一阵尴尬,梁希玟那死丫头可真出息呢,打不过居然回家告状…… 离开留守公房的时候,在外间正巧遇到匆匆忙忙走来的裴炎成。老裴遇到高方平这个在北京混吃混喝的闲散人员明显愣了愣,随即微微拱手就想走开。 “县爷请留步,有一事想问。”高方平客气的道。 裴炎成皱了一下眉头道:“说吧,本县听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