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5节 (第4/4页)
鱼吗,那究竟是钓鱼还是钧鱼?” 我有些劳累,不想去详细解释。我努努脑袋,面向邓鸿超:“这些问题,你问大学生去。” 王军英走到一旁的竹林边上,取出匕首,在上面划了一个不显眼的“返程”标记。这种标记我们时不时会在树上划出一道,一个个标记串联起来,返程的时候就会轻松许多。 旗娃闻话,果真找向了邓鸿超,邓鸿超倒也挺有耐心,他起身折下一条树枝,然后用枝作笔,以土为纸,在地上为旗娃写出了两个字。 “看好了,记牢了,这个是钧,千钧一发的钧——”邓鸿超用树枝在两个汉字之间移动着,“这个是钓,钓鱼的钓。” 旗娃歪着脑袋看了一会儿,终于挠头点颅。 “噢,多一点儿是钧,少一点儿是钓。简单嘛,可算是搞明白了,大学生就是好!”旗娃又对邓鸿超比起大拇指。 邓鸿超丢下树枝,用脚错掉地上的字,谦虚一笑。 “各有所长嘛,你们会使枪,我就使笔头。”他对着旗娃咧嘴一笑。 旗娃刚笑起脸蛋,准备答一句什么,黄班长却摆手示意他们不要再谈话。看得出来,渡过河水之后,他禁不住焦虑情绪的出现。 我坐在布满褶子的树根上,和王军英守着岗。旗娃虽然念错了成语,但渡河那时,的确是个千钧一发的时刻。现在的王军英,面无表情的留察着周围。我忽然觉得,比起我,这人才是一个当兵的命。并且,是那种很优秀的兵。 那块冷酷严峻、好似不会做出任何表情的脸庞,恐怕不仅仅是因性格闷生所致。他一个老侦察兵,想必还经历过无数次像今天这样的“千钧一发”。这一次,不过是记忆中的二次回放罢了,所以他才稳若无事,波澜不惊。 从发现刘思革的猫腻,到今天的完美摸哨,他都表现出了一个侦察兵该有的完美。回想起出发之前,我对他的那股莫名其妙的情绪,应该就是嫉妒吧!可现在,他那过人的实际行动却让我消除了那股情绪。 人情练达、多经世故后你会明白,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如果很小,就越容易产生嫉羡心理。但差距一旦拉大,嫉妒心就会被挤走,进而变为崇敬、崇拜。 现在我意识到,王军英这种人,或许就应该比我强。同样是老兵,我越磨越油,他却越磨越锐,所以本就不应该拥有相同层次的技能水平。 总之,我心里觉晓,王军英这个闷生的人,是一个靠谱的副班长。我应该尊敬他,而不是妒恨他。一定程度上,他是这个队伍的核心骨。在后来发生的许多紧急情况中,他的确起到了重要作用。 休憩之后,队伍又进发了。走之前,我们还特别检查了一下休憩地周围,确保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后,才离开。 因为任务才开始两天不到,我们就在节外,生出了许多枝。昨天被刘思革放走的山民,跑回去后铁定会告状。但告状之后,越南人对茫茫大山也毫无办法,他们不知道我们究竟是回了国,还是往哪里跑了。 可今天杀敌惹事之后,越南人不是笨蛋,用脚趾头都能想到两件事之间存在着关联,也能想到这队惹事的敌国士兵,必定还待在山里头。两头线一连,再分兵而追,说不定就可以将我们“捉拿归案”。这时候我们如果继续暴露行踪,必定会让越南军队顺藤摸瓜。 压力顶在头上,只得加倍谨慎。 一段路后,头顶忽就被遮盖住,抬头一看,原来这片林立多生着一种直长直长的树。这种树我叫不出名字,它很高,树冠也很茂密。众多树冠连在一起,毒辣的阳光就很难透冠而下。这样一来,树下的植物就稀少了许多,我们走起来轻松不少。 两场快雨所带来的改变,并未在丛林里持续多久。温度的骤升,迅速将留残的水分蒸发到了天上。到下午,明晃晃的积水坑消失了大片。脚下的泥土打滑迹象减少,也不再怎么陷脚了。 《金刚经》里有句话是“万绿丛中过,片叶不沾身”,意指一种类似于“独善其身”的思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