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66节 (第2/4页)
在地底下开顶出了几公里。说得形象点儿,那就像是一个地底大隧道,就算三四辆解放卡车前来并行,都还有宽余空间。 不太宽阔的地下流水,就在这阔大如隧道的石岩河道里,长久不息。至于这条流水是从何而来,我那点儿知识面,就不够追根溯源了。但感觉得出,这应该是一道地下河流。 后来我了解到,在我们脚下的地底,并不尽是石岩而已。由各个地方积聚而来的水流,会渗入了地底下,形成地下河。我们知道,地球上的水,海水占绝大多数,淡水是极少数。而除了陆地上明面的江河湖水储量,这些暗底流动的地下河水,更是无法探清全部,谁也不知道储量有多少。 地下河有大有小,大则形成江湖,小则涓涓细流而已,至于说,这些河水又会一路流到哪里,又如何在地底下完成水流循环,我就不甚知乎了。 宽广的河道,水声连连,整个地穴空间里,都是连绵不绝,而又空旷静怡的流水声响。如此巨大的空间,给予我们很大震撼。比起这些地底之中,万亿年来默默存立的宏伟奇观,我们在地面上兴起的、大肆报料的土木工程,不过是漠中一沙,无力匹敌。在这种地方,人类的渺小暴露无遗。 河水虽浅,但流得很宽,不断从上方黑暗渗下的水,豆大如雨滴,这儿显然不适合落脚。看起来,下游那一片比较干燥,我们便沿下而走,寻找落脚点。 未经黄班长同意,我就打开了自己的那一支手电筒。因为,我很想细瞧一下,这个地底之下,无人留眼过的奇观。一探之下,果有发现。地底隧道不仅长得可怕,连高度也超乎我的想象。光束向上,甚至都不能“一站到达”。 因距离而变散的光圈,仅能勉强到达隧道的顶部。模模糊糊中,我依稀辨见了那上边儿挂着的团团石笋,以及拱收多变的顶端。石笋后的灰白岩石,印发着泛黄的纹路。纹路像沉积在岩内的骨头化石,也像人为所作的壁画。 我不禁猜想,这暗无天日的下边儿,难不成还有人类存在过?当然,那最可能是岩石杂积出来的纹路罢了。 顺着河流,我将光束射至对岸,但光束横过水面,飞穿过去之后,却是被黑暗彻底吞噬掉,探不到任何事物。哗!真他娘大得可怕!光不着物,黑无边境,我只能用所知所见,去幻想那河道那边儿的未知未见,直至今日,也是如此。 走着走着,脚下的地势,忽然抬升起来。前边儿的地形如平滑的曲线,出现了一个山包似的岩体。光束射上,发现那山包上,有一定面积的平岩。平岩高高在上,离流淌的河水大概有个五六米高,是个休憩扎营的好地方。 因为,这地下河水也是水,虽然咱们都是第一次见识地下河,但依照常识,扎营通常不选择在近水处。 原因很简单,水位随时可能涨起来,更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灾害。而在越南这种多雨的热带地区,水位更是半小时一个样。咱们虽然搞不清这地下河流从何而来,虽然这里也不会下雨,但毫无疑问,水多便会涨。营地取在那石山凸岩上,是上全之策。 哗哗的水声中,五个人,三束光,往凸岩走了去。 正文 第一百一十五章 :休整 不知不觉间,刚才那触不可及的“隧道”顶端,这时却又陡降下来。由那上边儿挂落而下的石笋,甚至举起手就能摸着。这里的石笋,壮美异常,一个个如凝固的冰柱,长锥尖锐。也像放蜡烛的吊灯,奇特无比。 有的石笋则脱离了“笋”的模样,有的大圆一坨,壮如灯笼。有的刻着苦瓜一样的纹路,团团而生。更有的连绵起伏,脊线分明,像倒吊过来的山峰。 出于好奇,我伸手掰了掰,石质外边包着一层沙土样的物质,一撮便碎。而里面的岩石,却很坚固。 “哇,这儿也有水!”旗娃忽然在水声冒了一句。 他手里的光束,正往脚下的凸岩右方扫去。这坨凸岩山包的左边,是流淌不息的地下河水道。而右边,则岩壁弯围,岩体塌陷,漏落出了一个簸箕状的凹洞。旗娃所说的水,就躺在那凹洞里。 水面在光束的照射下,发着幽幽的淡绿,看起来有些深。整片水,大概仅有普通鱼塘那样宽,水边地形洼落,围着一些忽高忽低的石坨子。而绿水贴着的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