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6节 (第3/5页)
很高、饭量也很大,明北这些年上学一直在北岔,他平时早晚在家吃饭、中午自己带着一个大铝饭盒,就没怎么在外面吃过。这回上了青年点盖房子可吃出苦来了,从早到晚在冷冽的寒风中一住不住的干活,中午和其他盖房子的青年一起围着一口大锅,迎着冷风,哆哆嗦嗦拿着一块没有热乎气的地瓜面干粮往嘴里塞。 明北也就自然灾害头两年吃过这样的干粮,如今过去七八年了,再尝一口这样的干粮,居然有点噎的咽不下去。这房子没盖完,自然也没地方烧水,如今这做饭地方还是临时垒了个灶暂时安了个铁锅在上头,明北只能随手抓一把干净的雪塞嘴里,梗梗脖子把地瓜面干粮咽下去。 每天晚上回到家,明北都能狼吞虎咽吃半锅大饼子,若是菜里切了几块肉片,他就恨不得把菜汤都喝了。王素芬见小儿子饿成这样,又听他说中午吃不好饭,多少有些难受。等晚上全家人都躺下以后,王素芬偷偷到李老太屋里,跟她商量着能不能给带点饭啥的。 李老太一口回绝了王素芬,两人坐在东里屋的小炕上,李老太压低声音说:“咱家好日子是因为啥你难道不知道?现在别说别人家,就是木森他们家吃的啥你心里没数?咱家这些年日子好过,所以对自己孩子都格外娇宠了一些,可是你瞅瞅明北都十八岁的大小伙子了,有点长大的样没有?” 见王素芬不掉泪了,李老太摸起了烟袋深深吸了一口:“其实我觉得这回上山下乡的事挺好,离家不太远隔个一个月半个月的还能见一回,明北也能正儿八经去磨练磨练,也能知道外头到底过的是啥日子。如今咱家靠着蓁蓁吃喝不愁,可是能靠一辈子吗?蓁蓁的能力可是不能让他们兄弟几个知道的。” 端起炕头上的茶缸子,李老太喝了口水继续说道:“眼瞅着明南、明北到了结婚的年龄了,这上山种地的活以后就得交给他们兄弟了,到那时蓁蓁顶多让粮食收的多点,可正经翻地种地还得他们自己干。他现在不学着吃苦,以后咋过日子?就是明南,等明年种地的时候让他把他自己院子里的地都翻出来种上,到时候咱们谁也不许去帮忙。” 王素芬点了点头,给李老太又塞了点烟叶子:“娘说的是,这些年是我太惯着他们兄弟了。” 李老太叹了口气,缓缓地摇了摇头:“也不怪你,我不也惯着他们了嘛。主要是自然灾害那几年太苦了,等日子好过些了就见不得孩子受苦。可是我实在是没想到明北居然有点太没数了,你看看他居然敢拿新钢笔去换个破座位,那钢笔可是明东拿第一个月工资给他买的,他可真是气死我了。”李老太越说越气:“要不是这两天看他实在累的不像样,我非得一天抽他三回不可。” 王素芬一想起这事也生气:“可不是咋地,明北有时也太不像话了,你说明南和他差不了两岁,可比他懂事多了。” “别看大两岁,明南可有哥哥样了。”李老太说起明南脸上带了几分笑意:“等明年结了婚更没啥愁事了。倒是明北……”李老太微微皱了皱眉头:“我这两天琢磨,让他晚两年结婚也不是坏事,多吃吃苦磨练磨练,他就知道生活是怎么回事了。我看他现在被惯的有点太懒散了,你瞅前面张德福那家,那都懒成啥样了,咱可不能把孩子惯的那样。” 王素芬一想起张德福的无赖样,顿时吓的一激灵,连忙点了点头:“娘说的是,我都听娘的。” *** 青年点盖房子有专门的泥瓦匠,可明北这么大的小伙子们也能帮上不少忙,他们把一筐筐的砖头背过来,歇着的时候还要忙着筛沙子。足足忙了一个月时间,十二青年点的房子在这群知青的奋战努力下总算盖好了。 青年点总共有七个大屋,中间两间打通的是灶房,东边三间是给男知青准备的房间,西边两间是预备给女知青的,全部都是南北大炕,每间屋子都有专门的门,彼此都不通着。 等房子建好,水解厂准备好了大车,拉着知青往青年点去。王素芬咬紧牙愣是没给明北带一点吃的,只给他准备了一床厚实的被褥和水缸子、饭盒子、搪瓷脸盆等日用品。 明北他们盖房子的时候拖了不少柴火,如今倒方便了知青了,赶紧劈了柴火把炕洞、炉子点上。这群孩子多数都是水解厂的子弟,又在一起上了三年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