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62节 (第2/3页)
队先前的几个知青,徐菲、顾铁山和章丽雯陆续走了,蔡颖嫁人,杨瑾结婚落户,算起来现在九队一个知青都没有,是应该来新人了。 新知青到来没多久就是秋收。 接着就到了分粮的时候。 每到这时节,全村人都要到队部里等候,会计小春婶儿把一年的工分的帐本都摊开来,又请了杨瑾帮忙一起算帐,最后算出了一个工分值。 总之,今年的收成虽然还是赶不上前年,但比去年要好——吴队长对田里不上心,可一村子的人都盯得紧,有这样的成果也算是满意了。 社员们的脸上个个露出了笑容。 只有吴队长一直沉着脸。 大家都说他因为想占知青点儿的房子没有占到,所以才不高兴呢。 他果然对新来的知青很苛刻,“每人交五十元钱才能发口粮。” 几个知青都懵了,“我们来插队,还要交钱?” “当然要交钱!”吴队长对着几个知青大声嚷了起来,“秋收的时候你们什么活儿也不会干,还不如放农忙假的小学生!现在队里的粮食是社员们种的,总不能白分给你们吧!” 好像说的不错,但其实知青下乡插队,就是长大了参加工作了,就连户口也从城市迁到农村,哪里有再回家要钱的道理? 杨瑾便替知青们说话,“当年我们来插队,生产队分了一部分粮,又从公粮里先借了些,之后分了几年扣下,不如现在也这样吧。” 社员们便都想起了当年的事,“可不是?这办法正是大家一起商量出来的。” 可有些社员不愿意分知青口粮,毕竟粮食的总数是一定的,分的人越多,每人得的越少。吴队长的亲家带头反对,“凭什么分他们粮?不交钱就不分!”也有几个人应和。 几个知青初到农村就参加了最紧张最劳累的秋收,本来就觉得难适应,又遇到了这样的事儿,心里也是不痛快的。其中最聪明的小杜顺着杨瑾的话说:“如果队长不给我们分粮,我们没饭吃只能回北京——这可不是我们不想下乡,而是生产队逼我们回去。” 知青们才到红旗九队没多久,如果都回了北京,公社一定会批评自己。吴队长又不敢了,只得不情愿地答应,“就那么算吧,不过两年之内必须扣回来。” 知青们才到农村,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不会,这些日子杨瑾一直教他们干农活儿、打柴打水、升火做饭,此时帮他们争到了粮食后又嘱咐,“九队工分高,只要好好参加劳动,节约些过日子,两年能还清的。” 鲁盼儿看着吴队长的嘴脸很不屑,便在下面对陈婶儿说:“若是没有这些知青来,蔡颖也不能回吴家,吴队长应该感谢他们才是。” “吴二狗子当了队长最喜欢使坏,要他感谢人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陈婶儿摇了摇头,却小声说:“蔡颖回去并不是为了知青们过来,而是又有了——你没发现吗?” 秋收时节,鲁盼儿弯不下腰,不用说割稻,就是拾稻穗都不能,便去旱田掰玉棒子,一直没见到蔡颖,大吃一惊,“什么时候的事呢?” “估量着是夏天,毕竟是个女人,力气小,防也没防住……”陈婶儿将嘴贴在鲁盼儿耳边,“蔡颖没办法就搬回去了,不过她怎么也不肯与公公婆婆住到一起。而吴队长原来想着占了知青点儿,把两处房子连起来,他带着一家都搬过去,现在不成了,就把气都撒在新知青身上了。” 原来是这样! 蔡颖再来送毛线活,鲁盼儿见她的小腹果然已经略微突了出来,竟不知道说什么好,心里酸酸的,半晌才道:“还是要小心些身子,前些时候你就不应该割稻。眼下毛线活也要少织,再有活儿我都推掉吧。” “别!我不怕干活儿!多织些活儿挣了钱才有底气呢。”蔡颖反而劝她,“也不是想瞒着你,那时真是说不出口——不过现在我倒是想开了,经了上次的事儿,他再要动手,也要先思量思量,眼前又有了孩子,离了公公婆婆,日子也不至于过不去,也只能这样了。” 不管怎样说,其实还是没有别的出路。 鲁盼儿握住蔡颖的手,轻轻拍了拍。 蔡颖倒是想开了,并不难过,“哪里都能与你一样命好?杨瑾当初在学校是天之骄子,多少人都喜欢他,现在又是最体贴的好丈夫,你才觉得眼里揉不进沙子。其实平常过日子的,也就那样了,我家还不是最坏的。” 正说着话,杨瑾回来了。蔡颖便站起身,又嘱咐鲁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