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陆权强国_第34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4节 (第4/5页)

兄谬赞某不敢当,惭愧……惭愧!”

    投李报桃,花花大轿大家抬,难得对方没有恶语相向,让本来甚至犹豫要不要进城休息一夜的他顿时有些摸不着头脑,毕竟这汉川虽然不比武昌繁华,却也是鄂中同盟会的重要据点……等等?主要据点?

    脑海中突然浮现了这几个字,顿时还有些摸不着头脑的他心思便活络起来了,原来如此,想必同盟会的这些人对一向强势的孙武领导的共进会心中也是有些怨言吧!

    说来这同盟会也是古怪,它乃是清末最大的革命党势力,尤其是这几年另一个规模不比他小多少的光复会宣布与同盟会合并之后,在清末的革命者之中,它便是唯一的正统革命组织。因此无论是什么共进会还是日知会什么的,多少都打着他的旗号收人,并且大多都是同盟会的分支或外围组织。

    不过人多是非也就多了,加上国人又有着浓重的地域观念,导致各地的同盟会的分支机构多少有些排挤同盟会,共进会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罢了!均未见那黄兴未至武昌之前,身兼共进会会长与总理之职的孙武几乎将那军政府变成了一言堂,这段时期内黎元洪彻底坐实了傀儡身份,一大批武昌起义时的功臣逐渐销声匿迹,上位的都是他在会内的知交与心腹。后来威望更在他之上的黄兴赴鄂之后,他先是失去了军事大权,又在威望不在他之下的同盟会大佬宋教仁等人的交锋中连连丧失军政府要职,结果最后还不是跟那黎元洪走到了一起去。

    看看共进会最后的结局吧,一部分在阳夏战争之后脱离了共进会,成为了同盟会的成员,另一部分则淡出了政治圈,或安心做起了实业、或回家务农;还有一部分则先是追随孙武、后来孙武失事之后便又归附在了黎元洪身边,清末民初国内政局之混乱、之肮脏,内里之龌龊由此可见一般!

    第二卷 血战中原 第79章 伏击(二)

    看到几名鞑子斥候来到谷口,黄得功也忍不住紧张起来,这个山谷虽然可以藏人,只是一万多人马挤在一起并非易事,只要他们往道路旁边多走数十步,藏着的明军就会暴露出来。

    幸亏几名清军斥候只是在山谷两旁扫了几眼,见没有什么发现,马上打马跑到前面,渐渐消失,这一队斥候刚过,藏着的明军刚松了一口气,又是一队四五人的斥候跑了过来,他们同样只是淡淡的朝两边扫了一眼,就向前急驰而过,这个山谷虽然可以埋伏人,可是两旁怪石凌形,可供藏身的地方不多,没有七八倍的明军,这些斥候可不认为明军敢伏击自己。

    一队队的斥候从山谷中经过,连过了五六队,竟然没有一队斥候愿意将时间耽搁在这里,孔有德虽然警觉,却没有考虑到手下的心态,他们自成投靠鞑子后,每次进入大明都几乎如入无人之地,别说遭到明军的伏击,就是赶着劫来的女子、金银、牲畜从城下大摇大摆经过,城中的明军只会嗦嗦发抖,不发一矢。

    孔有德发出今晚在济南城过夜的命令后,斥候们更是不愿耽搁时间,最前面的一队斥候已经返回来了,明军的藏身地依然没有暴露。

    孔有德的前锋离谷口不足两里地了,五千人的队伍拉成了长长的一串,足足有十余里长,最后面是一百多匹挽马拉着十余门火炮在艰难的前进,十月的天气在山东已是秋冬了,那些挽马身上却冒出丝丝热气。

    若是孔有德的大军走进山谷,被明军截住中段,成首尾不能相连,哪怕这些假鞑子如何英勇善战,也免不了大败的命运,或许是满清的气运当真强劲,一队返回来的斥候正要出谷时,中间一名高个子的斥候突然死死的盯着远处的一丛草木处。

    “怎么啦?”他后面的一名同伴不由问道,这些人口中吐出来的同样是汉语,只是他们已把自己当成了鞑子。

    “有……有埋伏?”那名斥候结结巴巴起来。

    “有埋伏,在哪里?”顺着高个子的目光看去,那名稍矮一点的斥候目光一凝,他看到前方树丛下一抹亮光,那分明是刀剑反射的光芒,再向四周看去,光芒若隐若现,也不知藏了多少人。

    斥候第一次经过查看时,由于逆着阳光,纵使有一些小小的亮光也无人注意,回来时大家早已把这个山谷当成安全之地,也无人查看,没想到随着太阳的升高,隐藏起来的明军刀剑光芒反射却刚好让一名斥候看到。

    “走,禀报王爷。”两名斥候都是老手,他们不会傻傻的跑过去查看,默契的互望了一眼,一摧马肚就要向谷外驰去。

    当这两名鞑子斥候突然停下来时,许多明军已经感到不妙了,看到两名斥候摧马离去,附近的军官也不知道到底有没有被两名斥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