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58节 (第3/3页)
是李满囤口述,秀才写道:“ 李氏粮店 今日牌价 新精白米壹石壹仟叁百文,壹升玖文 新玉米面壹石六百文,壹升陆文 稻谷加工费壹石叁百肆拾文文,伍升拾七文 玉米加工费壹石贰百文,伍升拾文 小麦加工费壹石伍百文,伍升贰拾伍文 糯米粉加工费壹石伍百文,伍升贰拾伍文 其他面议 ” 付秀才200文,李满囤夹着招牌和价目单回到铺子。 铺子里,余财多已全部都收拾好了。 炉子的前方,放了全店唯一的一张柜台做遮挡。柜台的里侧有两个抽屉,可以放钱和账册。写字的笔砚则放在灶炉旁的方凳上。 天冷,墨汁若不贴火存放,就很容易冻住。 三口缸和柜台排成一行,以方便客人看粮。其余的量器则和扁箩叠放在缸后。 李满囤四下望望,便选定了铺子后墙的中间张贴价目。 掏出怀里秀才赠送的包着浆糊的纸包,李满囤和余财多齐心合力贴好了价目表。 铺子的屋檐下原就预留了挂牌匾的位置。 踩上凳子李满囤接过余财多递上的牌匾刚将其在屋檐下挂好,周围便即就有人拢来围看。于是,“李家粮店”就这样悄无声息地开张了。 眼见关闭多日的铺子忽然有了动静,附近铺子里的人已私下观望了几天。只是碍于不熟,不好多问。现终于瞧到挂匾,便都围拢来打探。 俗话说“同行是冤家”。雉水城北街上的铺子基本都是家铺一体的小铺,铺子一家人的生计也都是大碗茶、烙饼子、窝头、馒头这类的苦力生意。现眼见又要再开一个铺子,自是要多多关心这个新开的铺子是否和自家生意有妨碍。 所以,不少人瞧清这处开的只是一家粮店后,不觉都舒了口气。 北街的两家粮店都在近县衙的地方。他们这处并没有粮店。 放下心里的担忧,围观的人中就有人进了店铺问价。 城里人家也不是家家都有地,而且即便是家里有地的人家,其粮食也都是佃户们送来的耐存的谷子,他们家常吃米,还是得找粮店换。所以,北城门口这边的铺户和住家眼见家门口有了粮店,自是要进来瞧瞧。 做生意的基本都识字。他们进店瞧了价目表,不禁奇道:“掌柜的,你这店只卖新粮,不卖陈粮?” 新粮价钱贵,陈粮要便宜一些。 李满囤闻言笑道:“今年只有新粮,陈粮得明年夏收后才有。” 众人一听便知这铺子的东家是个才刚发家的小地主。 于是又有人说:“掌柜的,看在大家往后都是街坊邻居的面上,这价钱你可得便宜些才是!” 李满囤极老练地拱手回道:“这位客官,自古以来,这粮价都是公价,小店可不敢自专。” 进城买东西多了,李满囤也算是锻炼出来了,知道如何应付讲价。 众人于是知道小地主也不好随便忽悠。 不过想也知道,这年头还能发家的,都是聪明人。 朱中人每天出入北城门以探听市情。今儿他瞧到北街有新店开业,而且还是自己居中成交的铺子,当即便决定给捧个人场。横竖他家没地,平素都是买粮吃,这粮食搁哪里买还不是一样? 找街面上相熟的人家借了两个米袋,朱中人挤出了人群。 “李爷,哈哈,”朱中人笑着拱手:“开业大吉,开业大吉!” 李满囤赶紧回礼:“朱中人,您大驾光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