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60节 (第3/3页)
住东西两间,三个儿子住后面三间,也不算拥挤,而且厨房、柴房(大门堂、后门堂都可充任)、库房都有,厨房和正房间的空地还能种菜,所以,李满仓看完宅子家去后便就套了牛车接了李高地来看。 李高地看后也很满意––他不贪心,他这辈子能有机会进城住,就已经知足了。所以,几乎没有犹豫的,李满仓当即就掏三十吊买下了这处宅子。 李满园起初也想买铺子。他想跟他大哥李满囤一样开铺子做生意。李满园以为种地太辛苦,而看铺子则要轻省许多,日常只要接接拿拿就行,且人也体面,到哪儿都被人称呼“掌柜的”、“店家”甚至“老板”。 但奈何市面上待转让的铺子本来就少––30两左右,李满园能买得起的铺子,现整个北街也就两个。而村里其他人家也都想买铺子,所以这两个铺子眨眼就以35两成交了一个,剩下的另一个也立刻以36两赶后脚成交。 随着两个铺子的成交,北城几处待售宅子的价钱也跟着水涨船高––没买上铺子的人家也都似李满仓一样想着先买宅出租,便就都盯上了宅子。 李满园没买上铺子,眼看着宅子又在涨价,这时再听到李满仓买好宅子的消息,他便就坐不住了。赶紧地,李满园也在南城买了宅子––高庄村离北城近,大部分村人的思想还停留在只在北城买房的局限上。 李满园买的宅子又是李满仓看房看剩下的了。 这处宅子格局倒是方正,也有近半亩地。大门就是三间倒座南房的当中一间,门后有影壁,影壁后有个极大的院子,院子北面有正房三间,东西面又有东西厢房各三间。十二间房屋都是七架梁大房。 这宅子的缺点,就是没有打井,而且位置离公井也不近,家常用水麻烦,不然,35两也能卖。 李满园进城多次,知道城里有人以替人担水为生,且一担水只收1文钱。 打听着这宅子所在的巷口就有挑水夫,于是李满囤便不觉得这宅子用水还有啥麻烦了。何况,李满园还在盘算买人干活,就更不在意这井和用水的事了。 于是,在李满仓买房后的第三天,李满园的房子也买好了。 自李满仓在南城买了房后,李春山和李丰收也都转向南城看房––北城房价涨太快了,而东城、西城房价更贵。 族长李丰收家就李贵林一个儿子。李贵林早已成家,而他的儿子李兴和年岁还小,今年才五岁。家里近来没有啥花钱的地方。所以没啥好说的,李丰收直接花七十吊钱买了一座前门三间,正房三间,后院正房加东西厢房正好九间,柴房1间,后门三间,统共19间的齐整宅子。宅子里也有井,甚至还有一个栽了腊梅、迎春和海棠的小花园。 二房李春山有两个儿子,李满垅和李满坛。两个儿子早就分了家。李春山跟李满垅住。李满垅又有两个儿子,李贵金和李贵银。两个儿子虽已成年,但因李春山还在,所以还未分家。 李满垅家只一个山头,虽说不大,只有六亩,但今年摘枸杞也剩了有六十吊钱。加上近来家里也没有其他支出,李满垅便决定掏40两置个宅子。 李满垅的宅子格局跟李满仓如出一辙,区别只是后门是三间,库房也是三间,如此便多了三间房,多了十两银。 李满坛家情况和李满垅相类似,也买了个类似的宅子。 如此,短短几天,李家三房人竟都在城里置好了宅子。 第67章 远虑和近忧 连日来, 李高地城里去了几趟, 都是看儿子和侄子们买的新宅子。 今儿看到李满囤,李高地觉得有必要给大儿子也提个醒。 “满囤啊, ”李高地说:“你虽然在城里置了铺子,但我瞧你那铺子,可有些小。” “这几天, 你两个兄弟满仓、满园都在南城置了宅子,你二伯家的满垅、满坛,还有族长家也都在南城买了房。” “这城里的房子都卖疯了。” “你比你这些兄弟都剩钱,倒是也赶紧在城里置一处宅子才好。” 李满囤听说族里这么多人都在南城买了宅子,也是一愣, 但转即便就释然:自古以来,庄户人家手里有了钱, 便都用于买地和置宅。现压根没人卖地, 族人们买不到地,可不就要置房吗? “爹, ”李满囤笑着告诉李高地:“我今儿来就是告诉你, 我在南城也买了处宅子。” “嗯?”李高地闻言便笑了:“宅子也买在南城?” 人上了年纪便就希望儿孙都在跟前,现三个儿子不约而同把宅子买在一处,可见兄弟间缘分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