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古代搞科研_第151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51节 (第2/2页)

汊子能通到乌知河, 没啥意思。”

    听他这样说,另外一个中年军屯叹了口气, 神情颇有些郁郁。

    “我老家以前就在乌知河边, 以前顺着河一直往北有个胡人部落,他们人都挺和气的,用稻米和盐巴能换好吃的羊肉, 咱们这里的小玩意他们也都很喜欢。”

    “后来因为胡蛮闹得凶,那个部落就迁走了。我老家也被打劫,半个村子的人都被杀光,那些胡蛮都是牲口啊!”

    “要不是那时候大都护带兵夺回了东路,我们都得被困死在山里。”

    听他说起旧事,大家的心情更低落了。

    最后还是老军屯敲了敲烟袋。

    “现在和以前不一样了,墨宗在那边开垦了新的田地,据说还要在乌知河上建水坝,你们去也能长不少见识。”

    “我之前去看过他们灌溉用的水龙车,可是个神奇的机关,脚踩着就能提水,一点都不费力气。”

    “那时候教员就说过,以后水坝要是建起来,用水推着水龙车能自己动,比现在还生理。”

    老军屯在农科班还是很有威望的,他都这样说了,余下众人也对九凌湖生出了几分期待。

    可真等人到了九凌湖……军屯门的眼睛都看直了。

    “哥……”

    年轻的军屯目瞪口呆,机械扯了扯身边的中年人。

    “哥你们村以前都这么……的吗?这这这这这也太……了啊!”

    他想了半天也不知道该用什么词语形容,眼前的这块土地在他的认知中,已经不能以“村”来称呼,这分明是座城池了!

    不不不!

    年轻的军屯抓了抓头。

    也不能说还是城池,至少和见过的任何一座城镇都不一样!

    就拿定安城来说,那可是北疆最繁华的城镇了,有高高的城墙和大大小小的坊市,沿街的民房和店铺建成什么样的都有,一眼望去,高矮新旧各异。

    不仅是定安城,边塞其他的小城也是一样,只有大小和人口的差别。

    但九凌湖却完全不一样。

    这里的房子按照区域建造成不同的模样,但大体都是用灰色的水泥抹面,色彩风格十分统一。比如他们现在站的这个地方,都建的是方方正正的两层小楼,沿墙都安装了楼梯和栏杆,每隔几米都有独立的门扉。

    只是窗子的部分还是空的,连窗框的都没有,黑洞洞的窗口看着十分古怪。

    “那是干什么的?为啥都没窗?”

    其中一个军屯好奇地问道。

    “那是我们九凌城未来的坊工宿舍。”

    哈斯勒笑着回答。

    他本来是木工班的弟子,无奈做木工没啥天分,爱笑爱说话的性子倒是和娘亲梅大娘一脉相承。

    如今梅大娘在定安城看店做掌柜,他这个当儿子的也被宁锯子慧眼发掘,成了墨宗坞堡对外联络的工作人员。

    不得不说,这活可真是太适合哈斯勒了!

    他这人天生就是个话痨,和谁又都是自来熟,要真卯起劲来那真是从不冷场,很快就和军屯混熟了。

    “宿舍?”

    军屯疑惑地抓了抓头。

    他们在坞堡住了一个月,对墨宗的某些“特殊叫法”也听得习惯,知道“宿舍”就是住人的房子。

    “那为啥不安窗啊?冬天不会冷吗?”

    听他这样问,哈斯勒神秘地一笑。

    “自然是要装窗的,但现在还不着急,要等以后一起装。”

    他也不欲再说,带着众人沿着湖边走。

    九凌湖边都是大片田地,之前种下的玉米已经出青,黑土映衬嫩绿色的小苗,看着就让人心情舒爽。

    “这便是用了你们之前学过的肥料。”

    哈斯勒笑着介绍道。

    “只不过在播种前,我们还给地上了底肥,等苗再长一长便可用到种肥,帮助夏收丰产。”

    “这苗看着眼生,种的可是你们说的土豆?”

    老军屯眯缝这眼问道。

    哈斯勒摇头。

    “不是土豆,土豆在那边,再过段日子就能收了。”

    他手指的方向正是乌知河支流。

    那里已开挖了一处新河道,并在河道上游的坡地处修筑了一座小型水坝,与通往九凌湖的水坝交相映衬,将乌知河支流分出两个流向。

    土豆田在旧河道南侧,如今已然一片郁郁葱葱,但众军屯的目光都被新河道边的工地吸引。在新河道的岸边,有墨宗弟子正热火朝天地捆绑长铁棍,这些铁棍密密麻麻,纵横交错,像一张巨大的网,牢牢扎入泥土中。

    “那是什么玩意?他们为啥要往地上插土棍子?”

    一个军屯好奇地问道。

    “噢,那是在建织布坊。”

    “水泥里有了钢铁做筋骨,比只用泥巴更耐用。”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