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00页 (第1/2页)
康熙正在看折子,关于玻璃的事,还未商议解决,就见仁妃又拿着小札,笑眯眯的来找他。 突然福至心灵,他问:“可是又有什么新法子?” 她就是有股子灵怪劲儿,想问题的角度与众不同。 姜照皊怔了怔,只当他从奴才那里知道了,便笑着道:“也无事,就是关于税收,有一点小想法,全部都总结写了出来,您瞧瞧有用无用。” 她写的很齐全,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显然是认真在想。 康熙来回翻了翻,觉得有些意外,一介妇人,能有这样的见识,着实不容易。 他指着民减商加问:“如此一来,商人不愿意,反而回去种田了怎么办?” 姜照皊对这个问题有些莫名:“不是重农抑商吗?” 如此一来,倒是正好了。 全面开展经济这样跨步子的话她没敢说,这个时候,人人吃不饱穿不暖,去哪发展经济,但是她想着,这康熙朝建立才几十年,仍战事不断,和六零年代比起来,也好不到哪里去。 那时候的一些政策,倒是可以删删减减,拿到现在来用的 。 这么想着,她皱着眉头,若是战事不停,这青壮年不能投入到生产中去,倒是个麻烦事。 像是那时候知青下乡,这时候就办不到。 但是支教呢,姜照皊想,后来想想先把税收问题给解决了,这支教的事再说了,满汉对立,康熙不一定愿意放弃自己的愚民政策。 这是一项用了几千年,发现非常好用的政策,一般人都不会舍得放弃的。 姜照皊把东西一放,就要走,所有要说的,都在小札上写着,对方若是用,自然有自己的理解,若是不用,她在这等着也没用。 谁知道康熙看完若有所思,定定的盯了她半晌,才问:“你自个儿想的?” 姜照皊点头:“是呀。” 康熙又看了她一眼,有些不解,其实对于他来说,政策是谁提出来的并不紧要,问题是要怎么解决。 而仁妃提出来的观点非常成熟,和她平日里的性子有些不符。 再想想她能勾住自己的心,让自己整日里就看着她一人,又觉得她能想出来这些,无可厚非。 毕竟当初那玻璃,也是她想一出是一出,谁知道竟然成了。 这有一个成功的在前头,再看第二个点子,他就慎重思索了。 想了想,索性叫户部的人来,直接就着商讨一二才是。 挥挥手,示意仁妃先回去,对方没什么意见,扭头就走。 等仁妃走了,这户部的人也差不多来了,康熙没吭声,直接把自己誊抄的递给众人,温声道:“朕近来的一些小想法,你们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