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84页 (第1/2页)
张氏心里不痛快,暗地里只呲气,却不能反驳儿子的提议。 那样会降低儿子格局。 她不是心疼银子,只是厌恶王家狠毒。 她不想信王氏的行动娘家不知道。 张才家里,张福家里都等着张氏决断。 张氏只有吩咐:“按照大爷的吩咐办。” 然后,腊月十五,王氏回京。 贾政不是主官,他可以回家过年。 他也必须回京。 荣府的人脉在京都,他得回京走人情。 今年贾政也算是露了大脸。 往年宛平县的知县,都是一年任满就滚蛋。 为何呢? 因为皇帝在先农坛有一亩三分地。 每年都要行籍田礼。 收获的稻谷用于祭祀祖宗。 皇帝虽然不缺祭祀的稻米,用亲自耕种的稻米祭祖,代表一份虔诚。 剩下部分用来赏赐给大臣,表示宠爱。 然后,问题就来了。 种地得收税。 宛平县令倒霉就倒霉在要向皇帝收税。 有人说,可以不收啊? 县令再穷,一年的税收还是垫得起。 如此行事,更加坏事。 宁愿收不到,惹皇帝不高兴,把你撸了,也别垫付。 垫付,你就成了馋臣。 这么点子银子既讨好不了皇帝,又会坏了名声。 御史会参奏你,同僚瞧不起你。 被皇帝撸了,可以去吏部重新求一个官儿做。 被御史参奏,成了谄媚之臣。 你就永远候补吧。 除非你那几两银子能够感动陛下。 这却是不可能的事情。 今年收取赋税的事情,县令交给贾政。 贾政硬着头皮进宫收税。 递了腰牌,等待觐见。 或许是因为贾瑚落水,贾代善晕厥,嘉和帝心里有些过不去吧。 贾政收到税赋。 别人会问,都是银子,别人如何知道这是皇帝交的赋税,不是贾政垫付呢? 因为银子是从内务府领出来。 领银子的时候,有个黄色的袋子,上面写着皇帝御笔:先农坛一亩三分地,赋税几两几钱几分。 大家都知道这不是贾政的本事,不过皇帝愿意给面子。 荣府圣宠依旧优渥。 这一次贾政回京,顿时成了香饽饽。 即便是那些翰林院学习的庶吉士,也很给贾政面子。 贾政攒的饭局,十二位庶吉士并无一人缺席。 别以为请吃饭很简单。 自古就有制酒容易请客难的老话。 贾政去了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