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81章 到登州去 (第1/2页)
过路的行人看这情形,便知道这三队人多半是一路的。 不过也并不会觉得特别稀奇。 登州既是军事重地,又是海商汇聚之地。 加之蓬莱海景,天下闻名,文人墨客也多有来此。 各色人等都会有。 来此的商人或观光旅客,为了安全,也常常有家丁或者雇佣来的保镖随行。 尤其是辽东沦陷于建虏,难民从海路蜂拥逃到登州。 一些商人怕被抢劫,雇佣武人随行护卫更是正常不过。 这些人里,中间有一个穿着茄色褶袍的少年公子,胸前挂着一块金坠饰。 面貌俊秀,气度非凡。 却正是便装的崇祯皇帝朱由检。 他在午门楼举行处决袁崇焕等犯官的仪式之后,第二天就跟着姜曰广离开京城了。 朝中有周皇后坐镇监国。 政事由陈仁锡、徐光启、温体仁、熊明遇等主持。 又有阎应元掌管锦衣卫和京营震慑。 他完全可以放心离开。 如果对这些人的能力和忠诚,不能信任的话。 那天下就没有可以信任之人了。 国事改革的方向,他在大朝会上宣布的十八条已经指明。 剩下的就是具体落实问题。 他相信以陈仁锡、徐光启、温体仁等人的聪明才智,有的是办法。 此次去皮岛视察,需要的船只、粮饷、军器都需要精心准备。 去的越快越好。 一行人除了姜曰广和朱由检外,还有汪汝淳、陆云龙、张岱、柳敬亭。 汪汝淳从海路去过皮岛,而且作为商人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处理各方面事情的能力极强。 带着他,许多事情都便利。 带着陆云龙、张岱、柳敬亭三人,则是希望他们把一路行程上所见所闻获得的信息,都能利用起来。 将来创作各种宣传题材,写小说、写传、编剧本、说书都不缺乏素材。 尤其是这个张岱,历史上他写的东江,多是信口开河的臆测,这回让他亲自走一次,结果应该会不同。 他们扮成赶路商人。 一方面是躲开地方迎送的繁文缛节,另一方面也是避免对民间的惊动骚扰。 另外有二十四名侍从营卫士护送,由锦衣卫侍从营指挥佥事张渊率领。 一行三十人,行进了五天,悄无声息之间,已经进入登州府境内 但越是接近目的地,朱由检眉头皱得越紧。 这一路从京城到山东,所见地方景象,大多还好。 只要没有发生自然灾害的地区,百姓还是安居乐业。 但进了登州府后,便经常看见三五成群蓬头垢面,衣衫破烂的人在乞讨。 这些人大多面目黧黑粗糙,瘦得皮包骨头,似乎风一吹就会倒下。 只有两只眼睛还闪着鬼火一样的光芒。 似乎藏着什么怨愤和不甘。 而且这些人大多都是短发。 朱由检行到一处路边小集市。 勒住马,跳了下来。 其他人也纷纷跳下。 他们在小摊上买了些酒水点心吃喝。 然后在前边空地的一棵大树下歇息。 柳敬亭技痒,忍不住就要说一段书。 朱由检也要看看他本事,便同意了。 众人散开,各自找了一些石凳树桩坐下。 柳敬亭站在最前面,说起岳飞抗金的故事。 他说的是挑滑车一回。 果然说的眉飞色舞,栩栩如生,让听者如同目睹大战,热血沸腾。 十来个乡民听见这里有人说书,也被吸引过来听。 一段书说完,他们还恋恋不舍,不肯离去、 朱由检乘机向这些乡民打听那些短发乞讨者的来历。 乡民们七嘴八舌。 据他们说那些人都是建州鞑子地盘上逃出来,辗转海上千里,才来到登州的。 登州本地的乡民,对这些辽东难民都极厌恶。 这些人不但乞讨,还有偷东西,甚至抢劫财物的。 官府抓不胜抓。 有些偷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