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4节 (第1/2页)
这些商铺台阶普遍采用规格适度的青石条,层阶以单数比较常见,多为一至三层,极个别是五层台阶。 而且商铺青砖的左侧还被开了一个口子,从内往外延伸出一节竹子,估计是院内雨水的外排泄口。 这些泄口很讲究,南京城的下水道都在店铺右侧,因此左侧的水出来后,回绕着台阶转一圈流走,虽然不知道寓意是什么,但朱高煦却看得很是认真。 他挑了一个坊市走了进去,里坊的建筑多与临街商铺连为一体,临街商铺是前门,那里坊商铺就是后门。 因此相对来说,里坊商铺的装修和构造要简单一些。 比如,里坊的屋顶采用平顶,梁檩椽搭建好后,上一层苇帛,覆盖灰渣,工人捶打结实后,便会在周边垒好凸沿,开排水口,安装滴水。 这些房屋的瓦口通常朝向自己院内,朱高煦询问了一家起得早的首饰店家,他们说这意味着“肥水不流外人田”。 听着这话,朱高煦笑了笑,没多说什么,只是走出里坊,继续在中正街闲逛。 兴许是时间已经不早了,所以在他从里坊走出来后,街道上的大部分店铺都已经开张营业。 毕竟是农耕社会,因此南京城的临街商铺多以服务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用品为重点。 中正街两侧店铺,朱高煦一路走来,看到的店铺数不胜数,但行当基本以布庄,弹花房,米店,药房,小旅馆,杂货铺,典当行。 当然,除了这些,开门最多的还是小吃店。 洪武年间内城管理严格,像外城那样随意摆放的小吃摊是很少见的,城内多以店铺为主。 朱高煦走进了一家“刘记铺子”,里面贩卖的主要是面食和馄饨、小笼包、蒸饺等食品。 朱高煦点了一碗棋子肉臊面,再点了两笼蒸饺、小笼包,然后就坐在店内的椅子上,静静打量起了人流量逐渐变多的中正街。 第34章 战乱之苦 “最近外城生意不好做啊,好多个村子都被迁去云南了。”“我也听说了,一个月就迁走了三个村子,两千多人,外城做生意的人可难咯。” “唉……又能怎么样呢?好在我们住在内城,内城不至于被强行迁移吧。” “也说不定,你难道忘了前些年胡……” “咳咳!” 刘记铺子内,朱高煦低着头一边吃面,一边听着四周食客的聊天内容。 只可惜关键时候那些食客被厨子咳嗽提醒了一下,打断了朱高煦的想法。 “这小笼包的肉倒是的鲜美,幸好元代已经引进家畜的阉割技术了,不然我怕是吃不到这种猪肉了。” 朱高煦看着筷子上的小笼包,以及摆在自己面前的一碟醋,胃口倒是被满足不少。 “结账!” 三下五除二将饭桌上的东西消灭后,朱高煦对着掌柜高呼结账。 那掌柜见状也不敢耽搁,走过来后看了一眼桌上的东西,笑呵呵说道:“尊驾,合计十二文钱。” “好。”朱高煦听到掌柜的话,当即从怀里的半吊钱中数出十二文递给对方。 “下次再来。”掌柜接过钱,作揖回礼,随后返回了里间。 朱高煦也没有心思继续坐着,他如果想要得到一条消息,那可比这些食客们聊的要详细多了。 他之所以坐在这里了解,只是为了看看自家皇爷爷的政策对于百姓们来说,可否接受罢了。 事实证明,整村强行迁移这种事情,即便是君权至上的这个时代也没有人敢反抗,但百姓们的确怨声载道。 朱高煦走出铺子,来到宽阔的街上闲庭散步的逛了起来。 他屋里没有缺少什么东西,初一那一日,杨展和王瑄都为他准备好了。 【招伙计,一日二十文,管饭食住宿】 【招裁缝,一日五十文】 【招木匠,一日五十文】 【招力夫,一日二十五文】 【招……】 走在街上,除了人来人往,所能瞧见的便是沿街商铺贴出的招聘信息。 “果然不管在哪个时代,技术工才是最吃香的。” 一路走来,朱高煦差不多摸清楚了南京城的百姓生活情况。 轻松些,没要求的工作差不多是一日二十文,比较累的就是二十五文。 诸如裁缝、木匠、漆匠等技术工则是五十文一日。 这其中,诸如烧火做饭之类的工作则是领月钱,每月四到五百文,一年下来也就五六两银子。 望着这些招募信息的工价,再联想到自家皇爷爷大手一挥就给自己五百贯钞的举动,朱高煦只能感叹老朱对儿孙确实很大方。 据他了解,诸如徐达、傅友德等将领,即便立下功劳,恩赏数量也不过四五百贯罢了。 朱高煦不认为自己的《削藩论》能比得上徐达、傅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