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风流_第76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76节 (第3/5页)

然瞄到浑身绑着绷带的凌重正由着两名亲卫扶持着走了过来,立马便停住了口,翻身下了马背,大步行到了凌重身前。

    “殿下,末将幸不辱使命!”

    凌重伤得极重,全身上下中了十数刀,好在都不是致命伤,只是失血过多,此时已无法独力行走,这一见李显迎将过来,忙强挣了一下,似欲给李显见礼,却不料牵扯到了伤处,疼得直呲牙,没奈何,只能是苦笑了一下,低了下头,算是给李显行了个礼,口中略带一丝自豪地说道。

    “嗯,此战能胜,尔当为首功,好好养伤,在此协助林刺史守住八宝川,孤当替尔多杀几个贼子!”李显很是欣慰地拍了拍凌重的肩头,温言地吩咐了一句,而后毅然转身上了马,缓步行到已整好了阵列的队伍面前,一挥手,高声下了将令:“全军听令,出发!”话音一落,率先纵马奔进了河谷,向深处奔驰了去,众将士见状,自是不敢怠慢,排开整齐的队列紧紧地跟在了李显的身后,万马奔腾间,尘土漫天飞扬而起……

    第一百九十六章摧枯拉朽(上)

    大通河谷总长约六十余里,呈喇叭状,靠近兰州一面窄,向着青海一侧则逐步放宽,最窄处便是吐蕃第一道营垒所在之处,宽不过二十余丈,至于到了青海一侧的出口,则已是二里许的巨大豁口,自八月底击败了薛仁贵的大军之后,吐蕃人便已趁势占据了整条河谷,并曾试图将整个八宝川纳入版图,只是因着大唐兰州守备部队拼死抵挡,这才不曾得手,不得不在大通河南岸停驻了下来。

    为彻底控制住新征服之地,吐蕃人于大通河谷内共筑营垒三道以遏制唐军的可能之攻击,除已被李显所部攻下的第一道营垒之外,尚有位于河谷中段依山而建的军寨一座,驻兵亦是一千,再有便是青海一侧出口处设有大营一座,统军大将为噶尔?东赞宇松之幼子噶尔?勃论,有军民约两万余众,其中能战之士约一万出头,余者为老幼——吐蕃人的军制虽经松赞干布改革后,已相对完善,可其作战习惯依旧不脱游牧民族之本性,但凡有战事,总是整个部落一起出动,能战之士在前征战,老幼则随行放牧牛羊马匹。

    咸亨元年十月初六,李显所部趁夜袭取了吐蕃军前哨营垒,其第二道军寨之守将闻知唐军势大,不敢孤军坚守,弃寨而逃,唐军并未衔尾急追,而是在吐蕃弃寨安顿了下来,次日一早,方才挥军直奔吐蕃大营,是时,早有准备的噶尔?勃论率主力一万两千人出营列阵相迎,双方遂在大通河谷出口处形成对峙,大战一触即发,有趣的是双方的统兵官皆年轻得有些不着调——唐军主帅李显十六岁,吐蕃统帅噶尔?勃论也仅比李显稍长一岁。

    吐蕃军一万两千人分成四部,左翼两千步兵,五百骑兵,统兵官千户长列咯?确吉;右翼一千五百步兵,一千骑兵,统兵官千户长沃论次赞;前军两千步兵,一千骑兵,统兵官千户长索伦赞;噶尔?勃论自率一千步兵、三千骑兵为中军。唐军则只分成三部,左翼宁远将军赵朴初、右翼游击将军高尚志,各统一千步兵,李显自率三千骑兵为中军,两军之间的距离约摸三百余步。

    “对面的听着,我家大将军有请大唐周王殿下出阵一叙!”

    就在两军默默对峙之际,吐蕃军阵中一名百户长纵马飞奔到了战场中央,操着生硬的汉语对着唐军阵列嘶吼了一嗓子。

    搞什么飞机,这打仗还真跟演义似地过家家不成,叙话?莫非还要再来个单挑么?李显正在对跟在身边的三名骑兵校尉——李贺、王秉、程河东交待作战计划,冷不丁听到那名吐蕃百户长的呼喝声,眉头不由地便皱了起来,实在是有些子不知所谓。

    “殿下,吐蕃贼子向来无信,您万不可轻出。”

    “是啊,殿下,吐蕃人诡诈,恐另有埋伏,还是小心些好。”

    “殿下,末将请命去探个究竟。”

    ……

    为了便于指挥,此番李显从陇右调兵时,特意只调兵不调将,三千铁骑里无一将军,最高指挥官便是这李、王、程三名昭武校尉,每人各统一营骑兵,这些天来,李显没少花力气笼络诸人,以李显的能耐,恩威并施之下,自是轻松搞定,三人也皆以李显之心腹而自居,此际见李显皱眉不语,三人唯恐李显年少气盛之下,真跑去跟对方主将来个阵前理论,自是忙不迭地各自出言进谏了起来。

    “李显小儿,莫非是怕了么?有种就出来,没胆子就滚罢,回家吃奶去,哈哈哈……”

    那名吐蕃百户长在阵前喊了好一阵子,也没见唐军阵中有所反应,登时便恼了,满嘴喷粪地谩骂了起来,其辞可谓是难听至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