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6节 (第6/6页)
月初二去宫里算账的时候顺便一说不就行了? 大臣们还有一整天的休息时间,作为皇帝和皇后的昭律和虞婵就只有半天。因为正月初一一大早,他们每人给昭宥和昭宁赐了点精致的小玩意儿,然后哄着两个孩子去看人放烟花,仔细吩咐宫监宫女不能让他们磕着碰着了,就重新钻回书房去了。 在全国范围内给太子选太子太师掀起了一阵很大的浪潮,最后收到的策论自然不少。至少在虞婵看来,在这种还没普及义务制教育的时代,能达到这个数量已经是很不错的成就了。不过质量就很难说,因为能写出一二三四头头是道的文章的人并不多——能识字写字和能写出通顺的文章根本是两码事,能写出通顺的文章和写出一篇有道理的通顺文章更是两码事。 这在一方面提高了阅卷速度的同时,也让两人下定了要普及书塾的意愿。不过后一点是以后的事情了,他们现在注意的是挑出来的几份策论。不仅字写得好看,而且内容也相当地有见地。 “一个,两个,三个。”虞婵坐在书桌前,手指点过桌面上平摊着的三份策论。由于人手的局限性,他们是挑着相对繁荣的地区和相对整齐的字先看的。因为有钱吃饱的人才会花钱去学习,而一般情况下,学得越久、字就写得越好,能命中有学之士的概率也就相对更高。符合这些条件的策论已经看完了,这三份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昭律在屋子里踱了两步。“不多,”他客观地说,“但是和寡人之前猜测的差不了多少。”若是他们真的只招太子太师,这数量也不够,更何况还不是。他顿了顿,又看了看策论边上封着的口。“现在拆开看是谁吗?” 虞婵也想到了这一点。但是有第一等就有第二等,能者多劳,再找几个人在旁边帮衬着,不就可以了吗?事必躬亲是个好作风,但是作为一个君王,总不能所有事情都自己做。现在有三个,若是过了殿试还是有三个的话,那她就非常满意了。一个主考两个副考,不是正好吗?“现在拆了有什么有意思?”她微笑道,“不如我们来猜猜会是谁?” 昭律立刻瞪了瞪眼睛。开玩笑,全国十三州上下那么多人,怎么可能说猜到就猜到?“婵儿,你在开玩笑吗?” 虞婵从他的表情就知道他在想什么。“人虽然多,但是大儒可就那么几个。”她慢悠悠地道,似乎完全不上心。 昭律顿了顿。说起当世最有名的大儒,当然非邹南子莫属。但是他已经死了,还死得全天下皆知。其他几个,也和他交友甚笃。而文人墨客之间,总有一种特殊的惺惺相惜的情感。他们讲究志同道合,好友死旧朝,他们转头就事新朝,说起来总不是那么好听。 “他们大概会来,但是不是现在。”昭律最后道。按照邹南子那样的性子,他的好友大概也跑不了被各种规矩框框着。就算他们再有意,估计也会等着三年之后——三年时间,就算是嫡亲关系也出了孝,怎么算也不算太过分了。 而且正因为这个理由,昭律还不怎么想要这种人——像邹南子一样只会说成篇的大道理,做做太子太师还行,做御史大夫完全就是让君王束手束脚了。他找的是做事的人,不是只会说教的老夫子! “他们能等,有人已经不能等了。”虞婵继续慢悠悠地提示道。她指的人,就是太曲。 上次,两个孩子满月的时候,虞婵第一次见到据说是邹南子的得意弟子的人。但是在魏国那样发难的情况下,他却一声不吭,表情看起来完全就是若有所思。这就让她有五六分把握,相信这人已经想通了某些关节,说不定能为他们越国所用。 而前一段时间,她又得到消息,说太曲得了邹南子遗命,照顾身后遗孀和好几个十几出头的孙子孙女。一个五六十岁的老妇,还是他师母,太曲可能让她去做事吗?而半大少年少女也很要命,没有什么谋生技能不说,过几年还得想着准备房子嫁妆。而他自己还有个六岁大小的儿子,更不可能指望去做事了。 这样一来,原来那五六分把握就变成了全满。虞婵毫不犹豫地相信,太曲绝对需要一个工作,而没有什么工作比年俸三百石的太子师或者年俸五百石的太子太师更符合他的要求了。 这方面的事情一向都是虞婵在留意,昭律花了一点时间才想起来这个人。“能得到邹南子的首肯,估计应该差不到哪里去,那就只能希望他想得明白一点了。”他可不想招一个死忠旧朝的大臣进来膈应自己!然后他又想到一点,“就算有一个是他,那其他两个呢?”他的目光落在中间那份策论上,突然觉得那字体有点眼熟。 “寡人肯定在哪里看过……”昭律在脑海里拼命寻找,最后他终于想了起来:“奚白!之前劝谏寡人要励精图治、后来又在江东郡碰到的那个郡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