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73节 (第2/3页)
停地轰击高干后队。 高干亲自断后,以一敌五,被五个人打的焦头烂额,更可恨的是,李重粮草充足,不住的喊着投降不杀,投降吃饱饭的口号,导致高干的兵卒士气低落到极点,几乎每次和李重接战都有兵卒趁乱投降。 眼看就要逃到武安县境内了,也不知道赵云和廖化从那里绕到高干的侧翼,两支骑兵一个冲锋就将高干的部队截为两段,郝昭和高顺也带着步卒趁火打劫,猛攻高干的后队。 三面夹击之下,高干的兵卒顿时失去指挥,四散奔逃,高干一连砍杀了数名逃兵,依然约束不住队伍,只得带着亲信冲开一条血路,狼狈逃回武安县。 此战过后,高干的两万兵卒损失大半,被李重连杀带俘一万二千余人,高干的败军陆陆续续逃回武安县,一番查点之下却只有四千余人,大约有三千余人不知去向,这还是涉县距离武安县比较近,不然的话,再给李重一些追杀的时间,高干很有可能落得个全军覆没的下场。 高干手下的将领也好不到哪去,高柔死于乱军之中,连个全尸都没捞到,荀谌运气也不怎么好,逃往途中正好遇见廖化,被急于立功赎罪的廖化一刀砍飞了脑袋,死于非命。 最后只有陈震陪着高干在武安县中长吁短叹、唉声叹气。 不提高干如何向袁绍禀报噩耗,李重却不打算接着进攻了,原因很简单,袁绍还没败呢,万一给袁绍打疼了,回兵攻击自己,那就得不偿失了。 涉县位处漳水上游,现在是隆冬时节,河面冰封,如果必要的话,已经可以顺流而下攻击邺城了。 此时身在官渡的袁绍也得到高干兵败的消息,虽然被气的暴跳如雷,但袁绍依然清楚的作出判断:自己不败,李重绝对不敢进兵。所以袁绍也没给高干派援兵,只是嘱咐高干小心防守,必要地时候,可以放弃武安县,驻守邯郸。 袁绍作出的决定很正确,但也能看出来袁绍的心思,那就是袁绍依然没把李重当做对手,再袁绍的眼中,只有曹操才有资格做自己的敌人。 李重在涉县休整了十余日,就派兵南下,最后在邺城以西三十里的九侯城扎下营寨,也不出兵攻打邺城,只是不停的转运粮草。 邺城的守将是审配,审配字正南,是袁绍手下的心腹谋士,官居治中之职,袁绍南下就有审配的功劳,要不是审配一句:十围五攻,袁绍也许会等一等再出兵。但是,袁绍兵败官渡却没有审配一点责任,在当时的情况下,出兵官渡也算是一招妙手,只是袁绍紧接着走了几步臭棋而已。 审配此人精通兵法,做事尽心尽力、中规中矩,对于攻城的一方来说,最头疼的就是遇到这样的对手。 邺城之中有守军两万余人,但审配却也没做出攻击李重的举动,他很清楚,自己的两万兵卒守城还可以,但打野战的话,战斗力就不敢保证了,所以审配眼睁睁的看着李重占据九侯城,却只能按兵不动。 李重占据九侯城,有了威胁袁绍后方的实力,曹操立即就派人来联系李重,商议联合进兵攻击袁绍一事,但熟知历史的李重哪会上当,只是和曹操的使者诉苦,说一些兵力不济的托词。 曹操的使者显然早有被李重拒绝的准备,哼哼哈哈的奉承李重几句,在李重的大营待了了几天,就返回官渡。 等到曹操的使者出了大帐,程昱这才说道:“果真不出所料,曹操就是派人来探听主公兵力的。” “嗯!还是程公做事稳重,深谋远虑。”李重点点头,对程昱的先见之明很是佩服,说道阴谋诡计,李重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垫底,谁也不怕,但论到揣测人心,还得程昱这样的老狐狸出马。 程昱笑道:“多谢主公谬赞,现在可以让子龙将军回来了。” 现在李重手下的兵卒接近两万五千人,其中有五千人是高干的降兵,所以这次曹操派来使者,李重直接让赵云带领三千精骑、三千步卒,外出隐藏起来,装作实力不济的样子。 现在李重心里已经有了“黑”曹操一把的准备,只是拿捏不定时机而已。 第一百六十七章你要倒霉 更新时间:20120903 眼看就到了建安三年,曹操在官渡依然勉力支持,但李重知道,袁绍差不多要败了。 虽然李重不知道袁绍兵败的具体时间,但李重却记得,曹操火烧乌巢之后,袁绍兵败,败兵就是因为被黄河阻路,才被迫投降曹操的,而黄河大约在二月下旬(古代用的是农历)解冻,所以李重才有这个判断。 官渡之战就打一年,这一点李重是敢肯定的。 而这时廖化也将最后一批粮草运至九侯城,却带了一个领李重意想不到的人物,那就是李重早就寻访过的甘宁。 第一次李重派廖化去请甘宁,不料被甘宁婉拒,李重也就渐渐忘了甘宁这个人物,没想到现在甘宁却来投奔自己。 李重知道甘宁这个人勇猛异常,特别是精通水战,关羽驻守荆州的时候就和甘宁隔江对持,却不敢进兵一步。 甘宁并没有穿着铠甲,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