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旌旗_第90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90节 (第3/4页)

一片模糊,汗水顺着额头一直流到眼睛里,骚2痒难耐,王大也不敢用手擦拭,使劲眨了眨眼睛,这才能看清眼前的景象。深深的吸了一口气,心中祈祷列祖列宗保佑,王大将弓弦拉到极致,射出这关乎天下大局的一箭。

    王大的心理素质相当差劲,这也不怪他,换成一般的将领都承受不住这种心理压力,就别说王大了,所以王大这一箭有失准头,并没有奔着袁绍的脖颈而去。

    袁绍身边已经没有高手护驾了,高览还在后边断后,所以等到这支羽箭射出,也没人反应过来,等到看到羽箭,就已经来不及了,|“哧……”的一声,羽箭正射在袁绍的肋下,疼的袁绍“哎呀……”一声,差点掉到马下。

    王大暗叫了一声可惜,急忙将身子低伏下来,藏在积雪草丛之中,还真不好说王大的运气如何,如果他真的一箭射死袁绍,封妻荫子是肯定的,但袁绍的亲信兵卒也会疯狂的搜查,挖地三尺的寻找凶手,王大有百分之九十九的机会被人家抓到。但是袁绍没死,只是受了重伤,那么袁绍的兵卒第一件事就不是搜查凶手了,而是要抢救袁绍,再加上身后的追兵甚急,所以袁绍的兵卒只是匆匆的搜查了一下,就急着奔界桥而去了,王大逃过一劫。

    王大一直等到赵云带着追兵赶来,这才敢跳出来请功,当然王大的诉说就没有什么天人交战、富贵险中求的过程了,那肯定是为了主公的大业,我!王大、奋不顾身,置自身的安慰不顾,奋勇射伤了袁绍等等……

    为了显示自己的武艺,王大也将射程从五十步加大到一百步。

    这些都是王大的吹嘘问题,赵云直接略过,只是听了一下结果,立即就判断出王大的话应该不假,袁绍逃的确实太过匆忙。

    于是赵云立即派出数十名骑术精良的兵卒追杀袁绍的后队,不是为了能杀死多少袁绍的兵卒,而是为了抓几个俘虏,确定一下袁绍的伤势。

    袁绍逃跑的速度很快,前后军队脱节,所以赵云很容易的就抓到了几十个俘虏,经过拷问,终于确定下来,袁绍确实被王大一箭射伤,至今昏迷不醒呢!

    本来袁绍手下的谋士应该下达一个禁口令,隐瞒一下袁绍的伤情,但当时太过慌乱了,就没人记起这一点。

    第二百零九章悲愤二人组

    更新时间:20121008

    建安四年(199年)一月上旬,李重手下的兵卒王大箭伤袁绍,天下震动。

    袁绍退兵至界桥,与张颌合兵一处,同时审配代传军令,命令袁熙舍弃张辽,立即回援界桥。

    袁熙接到军令,立即就开始撤军,命令乌唤大王蹋顿断后。

    经过连日激战,蹋顿手下依然有将近一万骑兵,承担断后的责任是绰绰有余,不到三日,袁熙就率领两万五千余人退回界桥大营。

    而张颌现在手中也有一万余人,再加上袁绍的残兵五千人,现在袁绍共有兵力四万五千余人。

    反观李重这方面,除了在界桥盒张颌鏖战损失了一些人马,李重还真没有什么损失,到现在为止,李重还剩下两万五千人上下,不过军需物资李重却损失了不少。

    曹操要比李重悲惨一些,基本上硬仗大仗都是曹操打的,所以曹操现在也只剩下两万五千人出头,二人合兵一处,兵力共计五万余人,和袁绍相比,曹操和李重二人在兵力上稍稍占据一些上风。

    士气方面就不用说了,袁绍重伤,手下的兵卒自然士气低落,每天都有逃跑的兵卒。

    更重要的是,袁绍现在占据的是曹操原来的大营,坚固方面就不说了,但是和界桥东侧的袁熙相聚甚远,如何相互支援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另外审配等人真不能保证袁熙心里怎么想的,是注重父子之情,全力救援袁绍,还是私心作祟,坐视袁绍败亡,不出兵相救,自己招揽袁绍的败兵,另立炉灶。这种可能不是没有,在权势面前,泯灭亲情的人不在少数。

    还有就是青州的袁谭,他的情况也和袁熙差不多少,万一袁绍重病身死,这两兄弟如何相处都是问题。

    曹操和李重的商议结果是曹操攻打袁绍的大营,李重负责堵住袁熙的援兵。

    这个责任划分很不公平,谁都知道,单纯的堵住界桥,抵挡袁熙的援军肯定要轻松许多,而攻打袁绍大营肯定是个吃力不好的勾当。

    但曹操也没有办法,原因很简单,李重并不是十分热衷彻底击败袁绍,现在李重就已经占据了冀州的常山郡、赵国郡、魏郡、巨鹿郡四个郡,需要很长的时间来消化这些土地,另外在幽州,太史慈已经攻打代郡很长时间了,并且有很大的希望攻克代郡,威胁整个幽州。

    李重确实需要扩张,但扩张的速度过快也是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