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平凡人的奋斗_第三十八章经济知识的学习和思考总结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八章经济知识的学习和思考总结 (第3/4页)

德,从而在经济规模上成为西方国家中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rb的人均国民收入也从1960 年的37八 美元上升到 1970 年的 1515美元,接近了西欧的水平(占世界第20 位)。

    1969 年度的《经济白皮书》以“第2 位与第20 位”的表述,刻画了当时rb的经济实力,认为导致rb的gnp 占第2 位与人均gnp 占第20 位的“不平衡”的是农业、服务业、中小制造企业的低生产率。然而,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对以年轻劳动力为主的劳动力的需求不断扩大,导致出现了劳动力不足的趋势,以致低生产率部门的工资也迅速增加,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又加速了消费物价上涨。

    高速增长总的来说使蕴藏在rb国民中的“能量”得到了发挥,国民通过自己的努力摆脱了物质生活的贫困,基本上实现了完全雇佣,在消除经济“二重结构”(例如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差距)方面也作出了成绩,广大企业通过技术革新增强了国际竞争力。但与此同时也造成了物价上涨、生活环境建设落后及公害问题严重化等弊病。

    70 年代初rb经济的高速增长进入末期,增长减速过程实际上已经开始。1970 年度的实际增长率为7.6%,71 年度由于“日元升值”的冲击增长率下降到5.0%,1972 年度增长率复又回升到9.2%。然而,紧接着在1973年发生了石油危机,致使1974 年实际增长率下降到0.4%,为战后第一次出现的负增长。可以说正是石油危机对rb经济增长的转折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给战后rb经济的高速增长划上了句号。

    4.稳定增长时期(1973—19八6 年)

    1970 年由于美国的国际收支恶化,美元大量流出,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制大大动摇。1971 年八 月美国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并对进口加征10%的关税,即发生了所谓“尼克松冲击”。1971 年底十国财政部长在hsd开会,对各国通货进行了调整,其中日元对美元汇率从1 美元兑换360 日元调整到1 美元兑换30八 日元,但行情仍不稳定,又于1973 年2 月转为浮动汇率制,即各国通货的比价不再固定,而由市场机制来决定。

    1973 年10 月爆发了第四次中东战争,石油输出国将油价从每桶约2—3美元提高到4 美元、八 美元、12 美元,从而引发了所谓“石油危机”。石油价格大幅度上涨对石油消费国的经济造成了很大影响,引起了通货膨胀、经常收支恶化等问题,尤其是对进口中东石油依赖很大、号称“油上楼阁”的rb经济的冲击更大。

    在石油危机的影响下,rb国内投机盛行,物价暴涨,甚至出现了家庭妇女抢购卫生纸的现象。为此,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金融紧缩政策,结果虽然控制了物价上涨,但却导致设备投资停滞,经济增长明显减速,雇用减少,失业增加。

    rb政府于1975 年春解除了金融紧缩,又于1977 年底采用了财政刺激政策,同时推进产业结构高度化,促使劳动与资本密集型产业结构向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结构转变。由于出口持续扩大,填补了国内需求的减少,结果经济开始稳步回升,同时物价保持稳定,失业率趋于下降,经济增长率的上下摆动也不大。

    为了克服石油危机,努力推行生产与经营合理化的民间企业功不可没。它们依靠市场原理,一方面大力节省资源能源,并实行“减量经营”以节省各种费用,一方面通过技术革新实现了产品、特别是出口产品的高附加价值化。通过推进生产与经营合理化,企业的素质与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

    在发生尼克松冲击与石油危机以后,人们曾经预计rb经济承受不了这样的双重打击:担心进入浮动汇率制以后,日元升值会导致民间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下降;担心石油价格上涨会带动物价全面上涨,导致经常收支恶化,总之,担心rb会进入“零增长”的经济萧条时代。

    但是,到了70 年代后半期,人们逐渐发现,尽管油价上涨,在西方国家中受打击最大的rb经济却恢复得最快;尽管汇率浮动,民间企业却能在困境中顽强地恢复其活力。整个rb经济由于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与企业素质的增强而加强了对外部冲击的抵抗力。因此,尽管在197八—1979 年爆发了第二次石油危机(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