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九十六章 一滩浑水 (第2/2页)
等再说吧!” “大哥,有些事情可不能再等了!”沈元礼闻言,面现焦急之色,“咱家眼下的状况,大哥你最为清楚,若是再要折腾,恐怕沈氏满门的性命都要搭进去了啊!” “哼!危言耸听!”沈元义不屑地说道“我倒想看看,哪个有胆子敢要沈家满门的性命!”。 沈元礼这回也不再留情面,梗着脖子,大声分辩道“二哥,你常年不再家中,生意上的事情你又知道多少?如今这场朝廷买扑,咱们瓷窑里的货色本就远不及吴家,争是肯定争不过的,还不如送个顺水人情,也免得惹恼了吴家背后那人!” “争不过也要争!纵使是败了,也要败得有尊严,那些跳梁小丑,你怕了,我沈元义不怕!三房的东西你爱送谁送谁,但大哥的事还轮不到你来做主!”沈元义亦是半步不退。 兄弟二人吵嚷声中,沈元仁只觉头痛欲裂,阵阵目眩。他无法站出来,明确去支持哪一方,沈元义的血性他也不是没有,但摆在眼前的事情确实让他有种回天乏力之感。 沈家的生意虽然涉及方方面面,但其中最大的两块却是分别由长房经营的瓷器,以及三房掌管的织造。 有宋一朝,始终沿用了前唐的买扑制度。这种制度类似于后世的政府采购,朝廷为了满足官员和军队的日常用度,一般选择三年一次向民间招扑各种物资,中标者便可获得官商身份,按照规定的时间、数量、质量等等,向朝廷供应货品。能够在朝廷的买扑中获胜,不但能够获取大量的稳定回报,对于商户来说,更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多年以来,朝廷对瓷器与制造的两项买扑,曾一度被沈家牢牢掌于手中,从未旁落。但自打沈元仁的岳丈韩侂胄出事之后,沈家的境况却是一日不如一日。同城巨贾吴家,仗着自家与背后的势力,很快便把织造一行抢了过去,现在他们又盯上了沈家经营了近三十年的官窑生意。 事实上,老三沈元礼所言也并非都是危言耸听。吴家的瓷窑虽然在规模上暂时还无法同沈家相提并论,但他们觊觎这行时间已久,近年来又不惜花费重金,在全国笼络手艺高超的匠人。现如今,单论瓷器的货色品相,沈家确实已无优势可言,更遑论对方背后还有着强硬的靠山。 眼见沈元仁揉着额头,半晌无语。从一开始就没插言的沈从风开口圆场道“大伯,二伯和父亲说的都不无道理。依小侄之见,咱们不如等兄长过来,看看兄长的意思,再做决定!” “对!咱们从云可是个有大本事的,等会儿看他怎么说。” 沈元义虽然打小不喜欢攻于算计的三弟沈元礼,但却和沈从风这个侄儿很投脾气,此时听他这样说,便也出言附和道。然而,他们的话音方才落地,却听一个声音从门外传了进来。 “二叔抬举了,我哪有什么本事。沈家的事情,我从未参与过,更不会有什么意见,你们做主便好!” …… 沈府坐落在绍兴南城,佐邻所居之人非富即贵,乃是一副闹中取静的格局。 出了沈府正门,沿中兴大街向北,过了新河,及至运河中间的这段区域,便到了整座绍兴城中最为喧闹的地界。这里水域纵横,沿河两岸酒楼茶肆林立,人流往来穿梭不断,一派江南水乡的繁华盛景。 杜弋和王续一路兴致勃勃,直至此时,行至一栋白墙黑瓦的宏大建筑门前,方才停住脚步。二人早上出门前并未用过饭,刚刚又走了不少的路,腹中已是饥肠辘辘,便想着先将肚子填饱再说,而这处名叫望月楼的地方显然是个不错的选择。 “就这里吧,我是饿的走不动了!”杜弋摸着空空的小腹说道……